地礦新聞
汲取前行力量 綻放青春光芒
“陜北高原給了我一個信念,也可以說注定了我人生過后的軌跡。經(jīng)過了陜北這一人生課堂,就注定了我今后要做什么,它教了我做什么。”——摘自《梁家河》
跟隨著《梁家河》的腳步,于2018年6月23日在我隊黨委組織下,我來到了延川縣習總書記曾經(jīng)插隊的地方—梁家河村。當車緩緩停在村口時,我看到了久違的黃土地,看到了那大片的黃色,硬實而奢侈地鋪展,撐起了窯洞,長起了莊稼。坡轉梁回之間,仿佛看見青年習近平出現(xiàn)在他熟悉的每一條溝、每一架山和梁家河的每一戶人家里。在這里,他一步一步邁過了跳蚤關、飲食關、勞動關、思想關,把崢嶸青春燃燒在了革命的黃土地上。
青年習近平在陜北的七年,正處于我們國家的特殊時期,黑白顛倒、美丑錯亂,老百姓都在掙扎著生存。但是在這里,青年習近平把自己看作是黃土地的一部分,憑借生活的歷練和滿心的熱烈,結合農村當時的真實情況,立足于自身實際,帶領著鄉(xiāng)親們打壩造田、修沼氣池、建鐵業(yè)社、發(fā)展生產,在蒼涼的黃土高原上,在苦難的荊棘中,釀造出屬于他們的生活之蜜。
總書記的青春是一首同人民群眾一起奮斗的青春之歌!為“只有進行了激情奮斗的青春,只有進行了頑強拼搏的青春,只有為人民作出了貢獻的青春,才會留下充實、溫暖、持久、無悔的青春回憶”做了最好的注腳。是的,只有選定了目標并在奮斗中感到自己的春光沒有虛度,這樣的生活才是充實的,精神也會永遠年輕。
作為一名新時代的共產黨員、地礦職工,我將從以下四個方面對標看齊、努力作為:一是學習要吃苦。主動跳出“心理舒適區(qū)”,自覺警惕“溫水煮青蛙”,始終保持一顆修為之心,在紛繁復雜的具體工作中磨煉心性,在急難險重的地災工作中增長才干。二是愛崗敬業(yè)。要有強烈的大局觀,有“兜底”思想、“補臺”意識和“吃虧”精神,在自身層面力求盡善盡美,確保不誤事干成事,不添堵能添彩。三是做人懂感恩。熱愛本職,不埋怨平臺大小、待遇多少,不盲目攀比、妄自菲薄,把人生的每一次經(jīng)歷都沉淀為閱歷,心存感恩,知足惜福。四是擔當有作為。把工作崗位作為干事創(chuàng)業(yè)、施展才華的平臺,甘于平凡而不甘平庸,爭做有責任有擔當、有奉獻有作為的地礦干部。
路遙在《平凡的世界》中寫道:“細想過來,每個人的生活也同樣是一個世界。即使是最平凡的人,也要為他那個世界的存在而戰(zhàn)斗。”愿我們每名地礦職工心中都有一個梁家河,用心書寫一段投身地礦事業(yè)、奉獻自身價值的人生歷程,為實現(xiàn)“三個地礦”而努力奮斗。